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深圳开启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改革日均新登记企业2.5万户

添加时间:2024-04-01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将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列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今年以来,获批的6个城市相继发布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营商环境改革的路径。 他们将以国际一流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便利企业和民众的力度。 。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首批6个试点城市都是经济规模大、市场主体多、改革基础条件好、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方。 有条件、有能力率先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未来,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实际,继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事项,简化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审批框架; 另一方面,我们要规范国际通行规则,承担责任。 它具有与国际规则体系接轨的使命和功能。

创新试点如何创新?

据统计,2021年我国新登记市场主体2887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2.5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5亿户。 如何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取得突破。

数据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从2012年的第91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31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玉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原因。 首先,市场准入条件大幅降低。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市场准入门槛。 如果这个门槛不降低,市场就很难真正建立和流动。 二是完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很大程度上需要法治的保护。 如果法治不健全或者法治权威无法树立,将严重影响营商环境和各类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企业提供服务便利,降低企业行政服务成本。 “一站式服务”等新服务模式极大促进了营商环境的改善。

“但总体来看,我们的营商环境排名与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适应,所以营商环境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国家应该更加重视。” 王玉凯说道。

202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为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浙江大学国际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覆盖了我国所有一线城市,我国一大批龙头企业集中在那里。 在这些城市,改善这些城市的营商环境可以覆盖大量的市场主体,形成更好的示范效应。

“创新”如何体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创新”体现在智能化、数字化、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捷,并将进一步推广到更多城市。 未来行政程序应大幅减少。 疫情减缓了营商环境改革的步伐,需要后疫情时代的梳理和整顿。

王玉凯认为,创新是指体制机制的创新。 过去营商环境改革主要依据世界银行指标,但也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 如何通过“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许可事项,具有“釜底抽薪”的功能。 没有改革措施,就很难落实。 “创新就是通过改革实现预期的新目标。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改革举措,过去积累的行政审批框架就很难简化。”

打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事实上,创新思维已经体现在六市发布的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中。 六市均强调要开放市场主体从出生到退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模式。

在市场准入方面,深圳提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实施多项放宽市场准入的专项措施。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涉及科技、金融等领域、医疗、教育文化、交通运输等六大领域。 领域,包括24条具体措施,提出多项配套政策,有序放宽准入限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王玉凯表示,深圳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试验区。 各方面都承担起了先锋试验的责任和担当。 在此背景下,深圳探索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与国际接轨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从中国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如果中国不与世界接轨,不与国际理念和价值取向接轨,就很难进一步扩大开放、走出去。只有与国际深度融合,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规则可以让中国的整个开放格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创新环境企业案例分析_企业环境创新_创新环境企业名称

在创业方面,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国伟5月7日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深圳将坚持“多数据、少跑腿”的原则,群众”,负责办理一切创业事宜。 融入一个平台,实现“一站式申请、应有尽有、一日结算”。

深圳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营商环境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在2019年、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估中,深圳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一季度,深圳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85.4万个,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219.5个。 市场主体总数和创业密度继续居全国第一。

在企业准经营方面,多地推动准经营联合升级。 例如,北京不断拓展“证照联办”适用领域,重点在医疗器械销售、药店、餐饮店、超市(便利店)等经营场所提供“证照联办”服务格式,实现营业执照、行政许可“一次申领”。 “一业一证”、“一业一证”、“一证一证”叠加联动; “证照”,即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一体化审批的基础上,整合该业态涉及的多项许可事项,实行全面的行业许可制度。 “一照允许经营”,营造“准入即经营”的高效营商环境。

“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有的企业能够及时适应市场,有的企业则转型困难,发展进入了“死胡同”。 。 除了放宽企业准入和经营条件外,如何解决企业“退出难”问题也是各地政府关注的焦点。

重庆破产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新收各类案件2306件,新收案件数量同比增长45.49%; 2021年审结各类案件2104件,审结案件数同比增长68.59%。

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提出探索建立市场主体退市制度。 对于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被标记为经营异常满两年且近两年未纳税的市场主体,商事登记机关可作出摘牌决定,主动消除“流失”消灭“僵尸”市场主体,加快市场新陈代谢。

提供要素资源供给保障

在为企业进入、经营、退出等各方面提供服务后,还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保障要素资源供给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创新环境企业名称_企业环境创新_创新环境企业案例分析

陈万灵表示,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是政府根据市场主体的需要创造一个满足市场主体需求的环境,让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用土地、数据、人才等一系列要素资源,或降低使用因素的成本。 机构成本。

5月6日,广州市南沙区发布《南沙区高水平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开放高水平试点、建设主要金融平台,完善信易贷融资平台功能。 以此为核心,强化金融资本集聚能力。

截至目前,广州期货交易所已建成智能化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范平台、网上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外商独资期货公司、期货交易所永久场地等。国际金融论坛(IFF)等一批重点金融平台项目在南沙落地,有效加速金融资源集聚。

截至2021年底,广州南沙累计入驻金融企业6649家,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4家,占全市1/4,金融能力大幅提升; 南沙区本外币贷款余额2034亿元,同比增长7.3%; 信义贷款平台累计实现授信373亿元、贷款212亿元,授信持续稳定增长。

资本的集聚还需要土地、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的匹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为解决土地成本高、供需衔接差等问题,深圳开展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试点。 按照“定制设计+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的模式,深圳将建设一批高品质、低价格、品种齐全的高品质产业空间,满足企业住房需求。 今年3月,深圳首个试点项目在龙岗宝龙先进制造园启动。 建成后将提供约34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并将逐步在全市各区推广。

在吸引人才方面,杭州提出在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风险可控的领域探索制定一些境外职业资格认定目录。 列入目录的人员,经相关部门认定能力等级或登记后,即可直接执业。 一、加强职业行为监管。 结合实际制定地方外籍“高素质、高技能、紧缺型”人才认定标准,加大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此外,六市均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多地探索数据交易。 深圳数据交易所、广州数据交易所正在积极筹备建设。 此前,2021年3月31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成立; 2021年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

王玉凯认为,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也是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 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沟通和共享能力。 只有整合、盘活海量数据,才能产生新的价值。 途径之一是依靠行政手段和机制建设。 另一种途径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利用市场的驱动力改变数据仅属于单位部门的局面。 “如果六市能够在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制定一些制度规则,就可以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提供一个基本的制度框架,这对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元素市场。”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xiehou521.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