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华视窗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日本排放核污水入海,风险社会下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兰大新传考研

添加时间:2024-02-06

/

在过去的一周里,最能引起我们持续关注的莫过于日本核污水排海一事,日本这一举动另全球哗然,引起了多国民众的抗议和反对。而作为新传er的我们在愤懑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到与环境传播、谣言、风险社会等有关的内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的热点栏目,对该事件进行一些冷思考。

事件概述:据央视新闻客户端24日报道,当地时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同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日本这一行为对海洋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不可预测、不可把控。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放射性物质泄漏,引起了全世界的密切关注。此前根据东京电力公司计划,将在2023年夏天正式开启福岛核污水排放,虽然这一决定遭到国际社会广泛质疑和反对,在日本国内也引发强烈担忧,但日本仍旧一意孤行。

关键词:环境传播;谣言;风险社会;地球村

兰姐评价核污水_核污水有多恐怖_核污水评论

环境传播:核污水排放下的环境风险

在日本开始进行核污水排放后,公众普遍担忧的问题之一就是该行为会对海洋等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此种担忧与环境传播的内核也不谋而合。

环境传播正式走入学术视野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在西方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农药污染、石油泄漏、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开始为民众所关注并引发公开呼吁,频发的环境灾害也成为西方学术界反思社会“现代性”的重要契机,从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角度探究环境问题的研究视角在此背景下产生。

而我国环境传播研究受到西方学术研究旨趣的深刻影响,在早期基本保持了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角度理解环境传播的研究视角。随着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环境政策的不断完善,环境议题不再只是污染与保护的二维议题。

核污水评论_兰姐评价核污水_核污水有多恐怖

而是叠加了公共政策、社会动员、环境协商与公众参与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较为多元丰富的研究版图。国内学者最初较多采用风险社会、危机管理这一视角来看待环境传播,这也表露了环境传播与风险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此次环境危机传播中,我国的主流媒体从核污水排放的危害、对我国的影响有多大普通民众能够做些什么等多角度发表新闻报道,从而起到缓解民众焦虑、舒缓公共情绪的作用。而这也启示我们,媒体需要进行专业的报道,且在危机事件中坚持建设性新闻的重要地位,这些都是与环境传播所相辅相成的。

谣言肆虐:恐慌情绪下的集合行为

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谣言总是相伴而行的,且在人们恐慌情绪的作用下,集合行为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此次日本核污水排放一事中亦是如此。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依据而捏造的信息,是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特征的集群行为。从丹尼斯·麦奎尔对于传媒的社会功能动员论来看,谣言其实是传媒的一种畸化发展,内容缺乏本质上的真实性。

互联网时代公众有了更多的话语,网络谣言也有了滋生的土壤,其具有传播手段多,呈放射性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谣言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扭曲社会心态、增加民众的恐慌心理。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事件的重要性、信息的模糊性以及受众的判断能力等都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这与奥尔波特提出的以及后续发展的流言流通量公式极为相似。同时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权威信息的缺失等也为谣言的生成提供了“一臂之力”。

在日本进行核污水排放后,社交平台上类似于“核污染水排海造成国内出现变异鱼虾”、“食盐要被污染了,要赶紧囤盐”等谣言肆虐,这正是建立在这一事件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以及民众因恐慌心理而造成的判断力下降的基础上。

核污水评论_核污水有多恐怖_兰姐评价核污水

同时在灾难面前,集合行为极易爆发,公众普遍有着不安焦虑情绪。再在谣言的作用下,民众纷纷出现了囤盐等行为,国内多地线下商超都出现了食盐卖断货现象。对此,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我国的食盐生产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同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盐业协会等都已发声:食盐供应充足,请社会各界理性消费,不要盲目抢购。

这也启示我们,对于层出不穷的谣言,官方和媒体需及时对其进行监控,并在调查清楚真相的同时第一时间进行回应辟谣,以此来阻断谣言蔓延,保证正常传播渠道的畅通,帮助公众辨明真假消息。

风险社会:以科学传播提高风险认知能力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全球进入风险社会的警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种新的形式,它不具有历史分期上的意义,也不指代某一具体的风险事件,而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存有的危机状态。

核污水有多恐怖_核污水评论_兰姐评价核污水

贝克指出,生产力迅速提升的同时,也会使潜在的危险以不可预知的方式暴发出来,如同现实社会正在经历着的诸多风险,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技术异化等。

在风险社会中,一般而言,人们对风险的认知来源于媒体传播活动,大众媒介从不同角度解读、建构风险,使人们产生不同程度的认知。但媒体在对风险进行揭露和呈现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新的风险源。

公众对核能源具有担忧恐惧的心理,而对其安全的质疑也是现代风险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有学者曾对秦山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对核电的认知进行调查,其中有59%的人都认为“辐射非常大,要远离”,40%的人认为“有一定危险,但不影响”,只有1%的人认为核电是“安全清洁的能源”。此次日本排放核污水,无疑是扩大了风险社会中的危机因素。

兰姐评价核污水_核污水评论_核污水有多恐怖

基于对风险的感知,公众纷纷出现了囤盐、与日系化妆品割席、抵制日货等行为。这是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但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波及到一些无辜人员。例如我国在海边打捞的渔民,有不理性的网民涌入海产品直播间肆意攻击主播。

诚然,在日本开始排放核污水后,大家对海洋安全和人类生存的担忧不可避免,但无需过于放大风险,使得同胞受牵连。这也启示媒体需多发布科普报道,加大科学传播的力度,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及时回应公众疑虑。

地球村:命运共同体下无人能置身事外

人类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在此次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中更是彰显出了这一点。据德国海洋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自排海之日起相关放射性物质在57天内即可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

此外,大气循环有可能将核污染水蒸发到云层,再化作雨水洒遍地球每个角落,潜在的危害难以估量。在国与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下,日本此举无疑让每一个人愤怒,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里我们不由地会联想到“地球村”,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媒介环境学派学者麦克卢汉,他认为媒介技术促使社会发生变化,地球以“村庄”的形式出现,“地球村”是导致世界缩小的原因,也会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互联网的扩散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麦克卢汉意义上的“地球村”更接近现实,研究者们发现世界如“村落”一般正逐渐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个“村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落,而是具有全球化性质的信息共享村落。

核污水有多恐怖_兰姐评价核污水_核污水评论

核污染水中,很多放射性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福岛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其中很多放射性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而日本却一直在做出“问题只在于氚元素”的误导。对此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国表示,这些放射性核素进入海洋环境生态以后,氚可能还不是最危险的,对人类、对海洋生物影响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

身处在地球村中,每个国家、每个公众所作出的行为举动不仅仅影响到本国,同时会影响到整个世界。日本的核污水排放行为可以追溯到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虽说这是一个国家的事,但其造成的后果却要全世界来买单。日本的此举无疑是对世界生态的不尊重,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尊重。

相关真题:

简答:请你谈谈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举例分析?(2022年兰州大学)

名词解释:麦克卢汉地球村理论(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

名词解释:环境传播(2019年复旦大学)

简答: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存在哪些最主要的传播机制?(2018年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明,曹济舟.话语变迁、主体演进与本土化反思——中国环境传播10年研究综述[J].传媒观察,2023(03):70-79.

[2]王伊培.从“地球村”到“地球都市”:对麦克卢汉媒介观的重思[J].国际公关,2022(12):176-178.

[3]汤景泰,巫惠娟.风险表征与放大路径:论社交媒体语境中健康风险的社会放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2):15-20.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xiehou521.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中华视窗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网站地图